中药基源鉴定中新植物分类系统的应用
杨明磊(U201812808) 王小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
【摘要】本文将维管植物分为蕨类、石松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依次介绍其最新分类系统,并与传统植物分类进行比较,总结了不同分类系统的特点和科属变动,有利于人们了解植物分类系统的进展,以及对植物科属的鉴定。
【 Abstract 】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plants, ferns and club mosses, gymnosperms and angiosperms three categories.In order to introduce its latest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ompar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 classification,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genera, and help people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genera.
中药基源鉴定是应用分类学知识,鉴定重要的来源,确定准确的物种,并给出正确的学名,主要用于真伪鉴别。基源鉴定直观快速、实用性强,已成为中药鉴定最基本、最可靠的鉴定方法,但是基源鉴定需要一定的分类学基础,新型植物分类系统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植物分类的基础。
本文介绍的植物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维管植物(图1),即蕨类和石松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三大类的最新分类系统,以及相比传统分类系统的变化。由于大多数已灭绝植物的系统发育亲缘关系不清楚,所以化石分类单元并未列入。
图1 陆地植物分类概括
1.蕨类和石松类
维管植物具有管胞、筛管、导管组成的维管系统,石松类和蕨类都属于孢子植物,其中石松为小型叶,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均为大型叶,因此也被称为真叶植物。最新的蕨类和石松类分类系统为PPG(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系统[1],其结合分子数据和形态数据,反映了目前最前沿的蕨类系统学研究成果,是大部分蕨类学家认可的分类系统。PPG系统包括2纲14目51科337属11916种,额外分类并引入了亚纲、亚目、亚科。PPG系统分为蕨类和石松类两大类,其中石松类(图2)包括卷柏目、水韭目、石松目;蕨类(图3)包括4个亚纲:木贼亚纲、瓶尔小草亚纲、合囊蕨亚纲、薄囊蕨亚纲。木贼亚纲包括木贼目,且1目1科1属;瓶尔小草亚纲包括瓶尔小草目、松叶蕨目,这两个目各有一个单独的科,共12属,即2目2科12属;合囊蕨亚纲包括合囊蕨目,1目1科6属;薄囊蕨亚纲有7目包括紫箕蕨目(1科6属)、膜蕨目(1科9属)、里白目(3科10属)、莎草蕨目(3科4属)、槐叶蕨目(2科5属)、桫椤目(7科10属)、水龙骨目(6亚目)。薄囊蕨亚纲水龙骨目是一个大家族,含近80%的蕨类,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包括6个亚目:袋囊蕨亚目(1科1属)、鳞始蕨亚目(3科7属)、凤尾蕨亚目(1科10属)、碗蕨亚目(1科10属)、铁角蕨亚目(11科73属,其中有4大科59属、7小科14属)、水龙骨亚目(3大科98属、6小科10属)。
图2 PPGI石松类分类
图3 PPGI蕨类分类
PPGI系统相比之前的Christenhusz & Chase(2014)分类系统[2],最大区别是引入了亚纲、亚目、亚科,以及关于水龙骨目的分类。PPGI还识别了一些较大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亚科,为一些分支如书带蕨类群提供了正式名称,此外PPGI还扩展到了属,正式确认了337个属,比Kramer & Green(1990)的前分子系统[3]所包含的223个属增加了50%。此前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为Christenhusz & Chase(2014)分类系统,在石松类(图4)的分类中与PPGI并无区别,但蕨类的分类系统就有较大变化。Christenhusz & Chase(2014)分类系统将蕨类(图5)分成两大类:厚囊蕨类、薄囊蕨类。厚囊蕨类包括4个目:木贼目、瓶尔小草目、松叶蕨目、合囊蕨目;薄囊蕨类包括7个目:紫箕蕨目、膜蕨目、里白目、莎草蕨目、槐叶蕨目、桫椤目、水龙骨目。植物在科水平上,其中除水龙骨目的26科有明显差异外,PPGI分类中的25个科与Christenhusz & Chase(2014)分类系统一致。
图4 Christenhusz & Chase(2014)系统石松类分类
图5 Christenhusz & Chase(2014)系统蕨类分类
2.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一类保留着颈卵器,具有维管束,孢子体发达,能产生种子的高等植物,它在植物界中的地位,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最新的分类系统Christanhusz克氏系统[4](图6),结合了DNA测序的分子系统学,将裸子植物划分为4亚纲8目12科84属1118种,其中4亚纲包括苏铁亚纲、银杏亚纲、买麻藤亚纲和松柏亚纲。郑万钧和傅立国的分类系统(1978)将裸子植物划分为4纲12科,其中4纲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盖子植物纲。Christanhusz克氏系统(2011)与之前的裸子植物分类系统的区别,除了上述的4纲与4亚纲外,主要表现在科级及目级:
(一)科级:
1.苏铁科仅剩苏铁属,其他8属独立成泽米铁科;
2.杉科中的金松属独立出金松科;杉科、柏科合并成柏科;
3.三尖杉科、红豆杉科合并成红豆杉科;
(二)目级
1.金松科、红豆杉科、柏科归入柏目;
2.松科独立成松目;
3.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列入南洋杉目。
图6 Christenhusz(2011)系统裸子植物分类
3.被子植物
几十万种的被子植物,经历了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发育分类。传统分类系统大多从植物外观形态、解剖特征、显微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如恩格勒系统(1887)、哈钦松系统(1926)、塔赫他间系统(1954)、克朗奎斯特系统(1968)。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分子数据研究植物类群更能揭示植物亲缘关系及自然演化规律,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组(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APG)综合多个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出了APG分类系统,被子植物成为了首个依靠分子数据建立分类系统的大类群。
3.1常见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3.1.1恩格勒系统
恩格勒系统(图7)最早发表在1887年《自然植物分科志》,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系统发育分类系统。他将被子植物分成2纲62目344科,其中单子叶植物6大类11目45科,双子叶植物8大类44目261科。恩格勒系统认为被子植物分成葇荑花序类、多心皮类,并认为葇荑花序木本类更原始。
图7 恩格勒(Engler)系统图
3.1.2哈钦松系统
哈钦松系统(图8)最早发表在1926年《有花植物科志》,在世界范围并不流行,但由于翻译过程,在中国较为流行。他将被子植物分成411个科,将木本类和草本类分开,这也导致许多亲缘关系较近的科被分隔的较远,如马鞭草科和唇形科。此外,哈钦松系统认为木本类更加原始,木兰类是最原始的双子叶植物,植物原始特征为两性花、花部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
图8 哈钦松(Hutchinson)系统图
3.1.3塔赫他间系统
塔赫他间系统(图9)最早发表于1954年,将被子植物分成2纲232目589科,分别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首次提出了目级以上的超目级,但只提供了科级以上的分类,一个科只有几个甚至只有一个物种,这导致对植物鉴定十分不方便。塔赫他间系统支持单系起源,认为木兰目、木本类最原始。
图9 塔赫他间(Takhtajan)系统图
3.1.4克朗奎斯特系统
塔赫他间系统(图10)最早发表于1968年《有花植物的进化和分类》,基于植物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组织化学、微形态学、孢粉学等,所以接受度比较高。该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11亚纲83目386科,并主张被子植物单一起源论,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更原始。
图10 克朗奎斯特(Croinquist)系统图
3.2 APG分类系统
APG(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系统自1998年发表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2009年第三版、2016年第四版,是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组以分支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为手段,按照单系原则对植物进行分类界定的最新被子植物分类系统[5]。分支分类学最符合系统发育自然演化规律,因为是按照演化过程的分支顺序排列分类物种,而不是形态特征相似性;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依据DNA的相似性排列物种;单系原则(图11)是指具有相同祖先且所有后代的集合,与其相对的有并系原则(相同祖先、非所有后代),多系原则(没有共同祖先)。
图11 单系、并系、多系
3.2.1 APG分类系统的特点
APG分类系统[6]将被子植物分成64目416科。对于被子植物起源,APG系统认为木兰类植物较为原始,但并不是最原始的类群,且现存被子植物并不直接起源任何现存蕨类或裸子植物、木兰类植物,此外证明了将被子植物一级分类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不自然性,所以APG系统将单子叶植物和真双子叶植物列为并系类群,完全颠覆了传统形态分类的分类结构以及传统各类群间的进化关系,也由植物的近缘关系改变了很多科的位置,拆散了很多不自然的大科。APG系统还总结了被子植物的进化趋势,被用来确定科属位置。(1)植物趋向融合,即花萼融合、花瓣融合、花丝融合、心皮融合;(2)植物趋向简化,即双性花简化为单性花、花被简化为单被花或无被花、花体积减小、雄蕊雌蕊减少、种子减少;(3)花由辐射对称趋向两侧对称;(4)雄蕊由薄片状趋向狭窄、圆柱花、花药集生顶端。
但APG分类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1)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测序采用的是两个叶绿体DNA片段和一个核糖体DNA片段,不利于纯寄生、腐生植物的分类;(2)仍存在部分位置未定的科属,如紫草科;(3)APG系统以单系原则分类也具有争议,因为取样的不完全和物种绝灭等导致并系群是客观存在的。
3.2.2 APG分类系统各类群的特点
APG系统将被子植物分为六大类群(图12):被子植物基部类群、金粟兰目、木兰类分支、单子叶植物、金鱼藻目、真双子叶植物。
图12 APG系统六大类群
被子植物基部类群(图13)3目7科:无油樟目1科、睡莲目3科、木兰藤目3科。此类群是所有被子植物的基部并系类群,进化最初就与其他类群分离,相互之间无从属关系。
图13 APG系统被子植物基部类群
木兰类植物(图14)4目20科:白樟目2科、胡椒目5科、木兰目6科、樟目7科,木兰类植物被认为早期被子植物,较为原始。
图14 APG系统木兰类分支
单子叶植物基部类群(图15)7目48科:菖蒲目1科、泽泻目14科、无叶莲目1科、薯蓣目3科、露兜树目5科、百合目10科、天门冬目14科,互相之间多为旁系,无演进关系,是进化路上逐渐分离的类群。
图15 APG系统单子叶植物
真双子叶植物(图16)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其中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图18)6目16科,包括毛茛目7科、清风藤目1科、山龙眼目3科、昆栏树目1科、黄杨目2科、大叶草目2科;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包括超菊类分支和超蔷薇类分支,超菊类分支又分成超菊类基部类群和菊类分支,超菊类基部类群包括红山藤目2科、檀香目13科、石竹目39科,菊类分支包括桔梗类植物、唇形类植物、菊类基部类群。桔梗类植物(图19)包括冬青目4科、菊目7科、南鼠刺目1科、绒球花目2科、盔被花目1科、川续断目2科、伞形目7科;唇形类植物(图20)包括植物茶茱萸目1科、水螅花目1科、钩药茶目1科、丝缨花目2科、龙胆目5科、黄漆姑目1科、茄目5科、紫草目7科、唇形目24科;菊类基部类群(图17)包括山茱萸目6科、杜鹃花目22科;超蔷薇类分支分成超蔷薇类基部类群(图17)和蔷薇类分支,超蔷薇类基部类群只有虎耳草目,蔷薇类分支包括锦葵类植物、豆类植物、蔷薇类基部类群。锦葵类植物(图18)包括牻牛儿苗目3科、桃金娘目9科、缨子木目6科、美洲苦木目1科、无患子目9科、腺椒树目4科、锦葵目10科、十字花目19科;豆类植物(图19)包括蒺藜目2科、豆目4科、蔷薇目9科、壳斗目7科、葫芦目8科、卫矛目2科、酢浆草目7科、金虎尾目36科;蔷薇类基部类群(图17)包括葡萄目1科。
图17 APG系统真双子叶植物
图18 APG系统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类群
图19 APG系统桔梗类植物
图20 APG系统唇形类植物
图21 APG系统锦葵类植物
图22 APG系统豆类植物
3.2.3 APG分类系统-恩格勒的科属变动
(一)被子植物基部类群原睡莲科中的莼菜属和水盾草属独立成莼菜科;原木兰科的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独立成五味子科。
(二)木兰类植物中原木兰属被拆分成长喙木兰属、天女花属、厚朴属、北美木兰属、玉兰属。
(三)单子叶植物:
1.原天南星科的菖蒲属独立成菖蒲科;
2.百合科中部分植物被拆分独立出8个科,部分属被并入其他科:(1)岩菖蒲属独立成岩菖蒲科;(2)无叶莲属独立成无叶莲科;(3)肺筋草属独立成沼金花科;(4)棋盘花属、藜芦属、白丝草属、丫蕊花属、胡麻花属、延龄草属、重楼属、蚤休属独立成藜芦科;(5)六出花属独立成六出花科;(6)万寿竹属、山慈姑属、嘉兰属独立成秋水仙科;(7)菝葜属独立成菝葜科;(8)独尾草属、山菅兰属、萱草属、芦荟属、十二卷属、火把莲属/火炬花属独立成阿福花科;(9)葱属被并入石蒜科;(10)绵枣儿属、知母属、吊兰属、鹭鸶草属、玉簪属、球子草属、山麦冬属、沿阶草属、白穗花属、 铃兰属、蜘蛛抱蛋属、吉祥草属、开口箭属、万年青属、长柱开口箭属、舞鹤草属、竹根七属、异黄精属、黄精属、夏须草属、龙血树属、龙舌兰属、丝兰属、 朱蕉属被并入天门冬科;
3.浮萍科中的紫萍属、浮萍属、斑萍属、无根萍属被并入天南星科;
4.原茨藻科的茨藻属被并入水鳖科,角果藻属被并入眼子菜科,丝粉藻属被并入丝粉藻科;
5.眼子菜科:(1)针叶藻属、二药藻属被并入丝粉藻科,(2)水麦冬属独立成水麦冬科,(3)大叶藻属、虾海藻属独立成大叶藻科,(4)海神草属独立成海神草科,(5)川蔓藻属独立成川蔓藻科;
6.花蔺科的黄花蔺属、拟花蔺属被并入泽泻科;
7.蒟蒻薯科的蒟蒻薯属被并入薯蓣科;
8.石蒜科的芒苞草属被并入翡若翠科,仙茅属独立成仙茅科,鸢尾蒜属独立成鸢尾蒜科;
9.鸭跖草分支芭蕉科中鹤望兰属独立成鹤望兰科,兰花蕉属独立成兰花蕉科,蝎尾蕉属独立成蝎尾蕉科;姜科闭鞘姜属独立成闭鞘姜科;黑三棱科并入香蒲科
(四)真双子叶基部类群:
1.毛茛科的星叶草属、独叶草属独立成星叶草科;
2.睡莲科中的莲属独立成的莲科。
(五)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1.毛茛科的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
2.金缕梅科的枫香树属独立成蕈树科;
3.虎耳草科:(1)扯根菜属独立成扯根菜科;(2)茶藨子属独立成茶藨子科;(3)梅花草属并入卫矛科;(4)溲疏属、黄山梅属、山梅花属、叉叶蓝属、草绣球属、绣球属、常山属、钻地风属、冠盖藤属、赤壁木属、蛛网萼属独立成绣球科;(5)多香木属独立成南鼠刺科;
4.榆科的糙叶树属、白颜树属、朴属、青檀属、山黄麻属并入大麻科;
5.桑科的大麻属、葎草属并入大麻科;
6.马尾树科全部并入胡桃科;
7.翅子藤科全部并入卫矛科;
8.椴树科的斜翼属并入卫矛科;
9.大戟科的刺果树属独立成蚌壳木科;
10.卫矛科的膝柄木属并入安神木科;
11.大戟科:(1)喜光花属、雀舌木属、闭花木属、蓝子木属、龙胆木属、白饭树属、叶下珠属、余甘子属、珠子木属、算盘子属、黑面神属、艾堇属、秋枫属、银柴属、木奶果属、五月茶属独立成叶下珠科;(2)核果木属、假黄杨属独立成核子木科;
12.大风子科:(1)脚骨脆属、天料木属、箣柊属、菲柞属、柞木属、刺篱木属、山桂花属、山桐子属、山拐枣属、山羊角树属、栀子皮属并入杨柳科;(2)马蛋果属、大风子属并入青钟麻科;
13.古柯科黏木属独立成黏木科;
14.藤黄科:(1)铁力木属、红厚壳属独立成红厚壳科;(2)黄牛木属、金丝桃属、三腺金丝桃属、惠林花属独立成金丝桃科;
15.海桑科、菱科、石榴科全部并入千屈菜科;
16.牻牛儿苗科的熏倒牛属独立成熏倒牛科;
17.蒺藜科的白刺属、骆驼蓬属独立成白刺科;
18.槭树科、七叶树科全部并入无患子科;
19.苦木科的牛筋果属并入芸香科;
20.省沽油科的瘿椒树属独立成瘿椒树科
21.卫矛科的十齿花属、核子木属独立成十齿花科;
22.梧桐科、木棉科全部并入锦葵科;
23.椴树科的黄麻属、刺蒴麻属、破布叶属、一担柴属、扁担杆属、滇桐属、椴属、六翅木属、海南椴属、柄翅果属、蚬木属、田麻属并入锦葵科;
24.伯乐树科全部并入叠珠树科;
25.山柑科的节蒴木属独立成节蒴木科;斑果藤属独立成斑果藤科;黄花草属、白花菜属、醉蝶花属独立成白花菜科
26.铁青树科的赤苍藤属独立成赤苍藤科;蒜头果属、海檀木属独立成海檀木科;青皮木属并入青皮木科;
27.桑寄生科的栗寄生属、油杉寄生属、槲寄生属并入檀香科;
28.藜科全部并入苋科;
29.番杏科的针晶粟草属独立成针晶粟草科;粟米草属、星粟草属独立成粟米草科;
30.马齿苋科的土人参属独立成土人参科;
31.八角枫科全部并入山茱萸科;
32.五加科的马蹄参属、单室茱萸属并入山茱萸科;
33.猕猴桃科的肋果茶属独立成肋果茶科;
34.山茶科的茶梨属、厚皮香属、红淡比属、杨桐属、猪血木属、柃属并入五列木科;
35.紫金牛科全部并入报春花科;
36.大花草科的毛蕊草属独立成帽蕊草科;
37.鹿蹄草科、岩高兰科全部并入杜鹃花科;
38.山茱萸科:桃叶珊瑚属并入丝樱花科;青荚叶属独立成青荚叶科;鞘柄木属独立成鞘柄木科;
39.假繁缕科全部并入茜草科;
40.马前科的灰莉属并入龙胆科;钩吻属独立成钩吻科;
41.萝藦科全部并入夹竹桃科;
42.紫草科:天芥菜属独立成天芥菜科;破布木属、双柱紫草属独立成破布木科;基及树属、厚壳树属、轮冠木属独立成厚壳树科;
43.桔梗科:楔瓣花属独立成楔瓣花科;五膜草属独立成五膜草科;
44.水叶草科的田基麻属独立成田基麻科;
45.茜草科的香茜属、蜘蛛花属独立成香茜科;
46.玄参科:(1)荷包花属独立成荷包花科;(2)假马齿苋属、水八角属、毛麝香属、石龙尾属、虻眼属、泽番椒属、柳穿鱼属、幌菊属、鞭打绣球属、细穗玄参属、草灵仙属、兔耳草属、胡黄连属、婆婆纳属、兔尾苗属、毛地黄属、 香彩雀属并入车前科;(3)陌上菜属、苦玄参属、蝴蝶草属、三翅萼属、泥花草属、长蒴母草属、细母草属、碗柱草属独立成母草科;(4)肉果草属、通泉草属、野胡麻属独立成通泉草科;(5)小果草属、虾子草属、沟酸浆属并入透骨草科;(6)美丽桐属、泡桐属独立成泡桐科;(7)崖白菜属、地黄属、钟萼草属、阴行草属、鹿茸草属、来江藤属、马松蒿属、五齿萼属、翅茎草属、山罗花属、鼻花属、小米草属、脐草属、疗齿草属、短冠草属、滇钟草属、胡麻草属、黑蒴属、独脚金属、黑草属、马先蒿属、松蒿属、方茎草属、直果草属、火焰草属并入列当科;
47.芝麻科的茶菱属并入车前科;
48.杉叶藻科、水马齿科全部并入车前科;
49.苦槛蓝科全部并入玄参科;
50.马钱科的醉鱼草属并入玄参科;
51.马鞭草科:(1)紫珠属、绒苞藤属、楔翅藤属、六苞藤属、牡荆属、假紫珠属、石梓属、豆腐柴属、千解草属、膜萼藤属、莸属、大青属、辣莸属并入唇形科;(2)海榄雌属并入爵床科;
52.茶茱萸科:粗丝木属独立成粗丝木科;心翼果属、琼榄属独立成心翼果科;
53.龙胆科的睡菜属、荇菜属独立成睡菜科;
54.忍冬科的荚蒾属、接骨木属并入五福花科;
55.川续断科、败酱科全部并入忍冬科;
56.伞形科的天胡荽属并入五加科;
(六)其中对于药用植物的变动,这里作出重点介绍:
表1药用植物科属变动
中药名称 |
原科属 |
现科属 |
五味子 |
木兰科 五味子属 |
五味子科 五味子属 |
厚朴 |
木兰类 木兰属 |
木兰类 厚朴属 |
辛夷 |
木兰类 木兰属 |
木兰类 玉兰属 |
菖蒲 |
天南星科 菖蒲属 |
菖蒲科 菖蒲属 |
藜芦 |
百合科 藜芦属 |
藜芦科 藜芦属 |
重楼 |
百合科 重楼属 |
藜芦科 重楼属 |
菝葜 |
百合科 菝葜属 |
菝葜科 菝葜属 |
知母 |
百合科 知母属 |
天门冬科 知母属 |
麦冬 |
百合科 山麦冬属 |
天门冬科 山麦冬属 |
黄精 |
百合科 黄精属 |
天门冬科 黄精属 |
血竭 |
百合科 龙血树属 |
天门冬科 龙血树属 |
蒟蒻 |
蒟蒻薯科 蒟蒻薯属 |
薯蓣科 蒟蒻薯属 |
仙茅 |
石蒜科 仙茅属 |
仙茅科 仙茅属 |
三棱 |
黑三棱科 黑三棱属 |
香蒲科 黑三棱属 |
白芍、赤芍、牡丹皮 |
毛茛科 芍药属 |
芍药科 芍药属 |
路路通 |
金缕梅科 枫香树属 |
蕈树科 枫香树属 |
火麻仁 |
桑科 大麻属 |
大麻科 大麻属 |
胡黄连 |
玄参科 胡黄连属 |
车前科 胡黄连属 |
毛地黄 |
玄参科 毛地黄属 |
车前科 毛地黄属 |
地黄 |
玄参科 地黄属 |
列当科 地黄属 |
牡荆 |
马鞭草科 牡荆属 |
唇形科 牡荆属 |
女贞子 |
马鞭草科 大青属 |
唇形科 大青属 |
接骨木 |
忍冬科 接骨木属 |
五福花科 接骨木属 |
川续断 |
川续断科 川续断属 |
忍冬科 川续断属 |
天胡荽 |
伞形科 天胡荽属 |
五加科 天胡荽属 |
新的APGIV分类系统更加符合系统发育进化,在生药资源开发方面,可以通过进化距离近的植物类群推断其可能含有相似的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寻找近缘植物替代等,如大麻科的葎草和朴树就可能含有相似的天然药物活性成分。APGIV分类系统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且会是未来植物分类系统的发展趋势。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就是使用的最新APGIV分类系统,其中的厚朴已不再是木兰属,而是厚朴属。在本校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的中药材标本室中,所有药用植物的摆放也遵循了APGIV分类系统的原则。但是目前中国药典仍然使用的是恩格勒系统,部分药用植物的科属来源并没有及时更新,如白芍、赤芍、牡丹皮在中国药典中仍为毛茛科,但APGIV系统中已确定为芍药科。
本文介绍的最新植物分类系统包括蕨类和石松类PPG系统、裸子植物克氏分类系统、被子植物APGIV分类系统,都较贴近自然演化规律,符合系统发育进化。并与之前的分类系统进行比较,介绍了各分类系统的特点,以及相比传统分类系统,科属发生的变动。依据最新植物分类系统对植物进行分类认识,更利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植物的鉴定。
参考文献
[1] A community-derived classification for extant lycophytes and fern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6,54(6):563-603.
[2] Christenhusz M J M, Chase M W. Trends and concepts in fern classification[J]. Annals of Botany,2014,113(4):571-594.
[3] Schneider H, Schuettpelz E.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lycophytes and ferns[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6,54(6):561-562.
[4] 杨永. 中国裸子植物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J]. 生物多样性,2015,23(02):243-246.
[5] 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c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s: APG III boj_996 105..121[J].
[6] 王伟,张晓霞,陈之端,等. 被子植物APG分类系统评论[J]. 生物多样性,2017,25(04):418-426.